轨道交通学院立足于国家发展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重大战略部署,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禀赋,联合龙头企业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接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打造集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公共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专精特新产业学院。2023年,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校招生与就业处的关心和帮助下,学院重点构建政校企“三维协同”育人体系,持续推进“3多”就业工作特色,形成了多主体深度参与、多维度资源共享、多层次产教融合的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顺利、圆满地完成了202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第一部分 总体思路
一、聚焦产业发展,校企联动拓渠道
(1)引企入校,提升人才市场适应能力。选聘企业技术骨干、优秀管理人员担任特聘教师,我院目前聘任59名企业专家,与21家产业链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先进技术理念,帮助学生了解产业讯息,了解行业发展;
(2)选师赴企,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选派老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专业实践课题进行前沿专业技术学习,协助企业解决技术壁垒的同时,提升实践教育能力;
(3)“三加一”联合培养,开通预就业渠道。联合中车所等优质国企,联合启动“三加一”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出题,真题真做,推进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将“所学”转化为“所会”,同时助推学生提前锁定就业职位。
二、对接供需关系,内外协同夯基础
(1)对接需求,企业协同促就业。作为与轨道交通行业联系紧密的学院,主动出击,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建立轨道交通行业就业数据库,库内现有星级企业百余家,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分析毕业生录用率、产学研合作紧密度、专业相关度、省内外优质企业等数据,制定“重点企业重点推荐,新兴企业重点攻关,潜在企业重点开拓”的原则,搭建协同企业育人、实践、就业一站式就业通道。
(2)统一思想,全员协同推就业。学院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就业的格局。2023年,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针对学生“高期待”、“低动力”,企业“低需求”、“高标准”等问题,学院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领导班子寻方法、理思路,开展专题就业工作研讨,进一步健全就业工作奖励机制,客观分析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实际困难,坚定不移走产业学院建设道路,明确钻进企业办学、服务地方产业的思路,带头深入企业调研,入企拓岗15家,新增校企合作单位10家,为顺利推动就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分类式指导,精准帮扶重实效
(1)分类式服务,拓宽就业服务覆盖面。
面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分类整理,有针对性的解决就业相关问题,如个人就业能力弱、简历制作无重点、考研择校困难、面试能力不足、企业信息了解缺乏等问题,进行人员信息分类,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名师指导简历制作、历届优秀考研校友线上指导、征兵入伍、支援西部等优秀校友宣讲。分类开展学生切实存在的问题,将就业服务做到实处,做到就业服务全覆盖。2023年,线上线下开展简历诊断351次,企业专家就业指导、考研指导、征兵入伍讲座21次,带毕业生入企拓岗85人次。(附件一:2023年轨道交通学院邀请校外专家开展就业讲座情况)
(2)多渠道宣传,开拓就业指导新形式。
学院利用抖音直播间、微博、超话等学生活跃度高的平台,通过“轨道交通”短视频大赛,就业指导沙龙,“轨博会”等邀请企业名师云直播讲授就应聘经验、制造就业热度话题,吸引学生关注度,创新就业指导形式的同时利用线上信息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帮助企业宣传造势,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2023年,“湖南日报新媒体”、“红网”、“株洲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访企拓岗、校企合作等相关学院就业工作,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第二部分 工作特色
一、多主体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构建了政校企“三维协同”联合培养体系,跨入园区建平台,引进企业促培养,多方资源优保障。
政校企“三维协同”联合培养体系
(1)政府驱动,发挥轨道交通核心集聚区域优势。株洲市政府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等目标充分说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成为株洲的一张全球名片,对人才需求后力强劲、潜力巨大,学院顺势解决产业发展迅猛造成的人才供给不足、产业链长、多学科交叉等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压力问题,毕业生人数自2016年至今已成10倍增加,2020年至今,我院毕业生服务地方产业,毕业生留株就业和在轨道交通产业链就职人数逐年上升,分别为2021年28人、2022年45人,2023年52人。
(2)企业领跑,定制化培养产业人才。秉承“钻进企业办学”理念,融入产业链条。成为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湖南省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成员单位、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副链长单位,主动承担产业协会、行业联盟论坛、峰会等工作,共同制定适应产业发展的育人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导入、组件产业工程师队伍,企业提供工程案例资源库,攻坚实践实训基地,一方面支持教师开展横向课题合作,提供高质量智力资源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真题真做参与技术研发的同时提前锁定职位。
(3)学院牵引,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学院牵头,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模式,探索课程创新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与创新体系,率先建立校企双班主任模式、“引企入教”共建课堂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融通,不断提升学生适应本行业的工程能力,从而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之路。2023年,学院与长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好上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长龙铁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阅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深度产教合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多平台协同服务产业创新实践
(1)“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株洲高新区、中车株洲所等15家产业企业,持续发挥“磁吸”效应,吸引涵盖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15个创新平台,为学院研究生及本科专业培养、创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与支持。
(2)高新区动力谷展示中心。2017年学院签订动力谷展示中心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基地,将轨道交通产业教育融入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产业现状及行业前景,增强专业自信。
(3)株洲市高新区。协助高新区收集统计发布产业发展情况、产业人才需求等方面数据分析报告,发布产业、行业、教育相关报告,为学院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现已承担《株洲市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等10余个政策性文件编制,参与国家轨道交通和装备博览会、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等重大活动,智力支撑产业集群建设,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4)学院双创班。学院开设双创班,以极客社团、专业兴趣小组为人才选拔基础,融入实习实训基地,贴近企业需求,采用“一线三段式”的特色培养方式,通过高端竞赛、参与产业化项目等形式,增强就业创新实践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仅2023年一年,学院学生共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嵌入式芯片系统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国家级奖项28项,省级以上竞赛奖项43项。(附件二:2023年轨道交通学院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三、多路径拓展畅通人才输送渠道
(1)深入调研,持续扩充轨道交通行业就业库。学院自2021年连续三年承担株洲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企业评价报告,通过现场访谈、现场查看等方式,结合采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了解企业现状、人才需求、行业发展等问题,汇聚具有专业匹配度高、需求量大的相关企业,建成“轨道交通行业就业库”,精准服务学生就业,库内现有企业500多家。其中,2023年轨道交通学院就业单位库扩充电力牵引、芯片、新能源等国家十四五规划热门行业就业单位31家,新增企业中,招聘学生人数28人,占比学院应届毕业生非国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的15.6%。
(2)认真筹备,专场双选会成效显著。与株洲市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确定就业招聘方案,汇聚株洲本地近百家轨道交通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向企业输送专门人才。今年五月,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在崇学楼西门大厅内成功举办2023届毕业生春季专场“双选会”。来自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和功率半导体以及智能信息系统、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的企业现场招贤纳才,提供技术研发、工程技术等各类招聘岗位881个,吸引了校内本科、硕士共计400余名学子参加,现场共解决64名毕业生就业问题,其中我院签约43人。
第三部分 工作成效
一、轨道交通学院本科/研究生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
2023年,轨道交通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共306人,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118人,信息工程专业122人,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66人。截止2023年8月31日,毕业生就业271人,未就业35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56%(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率90.68%,信息工程专业就业率87.7%,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业率86.36%)。
轨道交通学院2023届研究生36人(女性4人),其中电气工程1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2人,电子信息23人,初次就业率达到100%。
2020-2023年轨道交通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年份 | 合计 | 已就业并办理报到证 | 自主创业 | 聘用 | 继续深造 | 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 自由职业 |
总人数 | 总就业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2020 | 104 | 97 | 93.27% | 9 | 8.65% | - | - | 75 | 72.12% | 13 | 12.50% | - | - | - | - |
2021 | 247 | 223 | 90.28% | 41 | 16.6% | - | - | 153 | 61.94 | 27 | 10.93 | 2 | 0.8% | - | - |
2022 | 260 | 244 | 93.85% | 38 | 14.62% | 3 | 1.15% | 170 | 65.38% | 31 | 11.92% | - | - | 1 | 0.38% |
2023 | 306 | 271 | 88.56% | - | - | - | - | 213 | 69.61% | 58 | 18.95% | - | - | - | - |
轨道交通学院2023届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
|
|
|
专业 | 合计 | 已就业并办证 | 聘用(灵活就业) | 继续深造 | 国家、地方项目 |
总人数 | 总就业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硕士生毕业 | 36 | 36 | 100.00% | 2 | 5.56% | 31 | 86.11% | 2 | 5.56% | 1 | 2.78%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12 | 12 | 100.00% | | 0.00% | 11 | 91.67% | | 0.00% | 1 | 8.33% |
电气工程 | 1 | 1 | 100.00% | | 0.00% | 1 | 100.00% | | 0.00% | | 0.00% |
电子信息 | 23 | 23 | 100.00% | 2 | 8.70% | 19 | 82.61% | 2 | 8.70% | | 0.00% |
轨道交通学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生具体就业单位统计
姓名 | 性别 | 专业 | 实际工作单位 | 单位行业 |
刘道宽 | 男 | 电子信息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 教育 |
梁田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 教育 |
邓鲸昌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山南市委员会组织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孔彭生 | 男 | 电子信息 | 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胡余超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杭州杭氧化医工程有限公司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林多 | 女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黄冬云 | 女 | 电子信息 | 天津长天科融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唐涌 | 男 | 电子信息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〇工厂 | 制造业 |
孙伟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制造业 |
朱林 | 男 | 电子信息 | 株洲天桥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肖发龙 | 男 | 电子信息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苏炳晖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黄洵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广州三晶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黄聪聪 | 女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广州智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郭宸 | 男 | 电子信息 | 湖南泛联新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封昭准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湖南泛联新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谭华兵 | 男 | 电子信息 | 湖南格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谷鹏飞 | 男 | 电子信息 | 湖南麦格米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胡聪崴 | 男 | 电子信息 |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肖尊广 | 男 | 电子信息 | 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丁华轩 | 男 | 电气工程 | 南昌金科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郝中旭 | 男 | 电子信息 | 上海安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安光昊 | 男 | 电子信息 | 上海瀚薪科技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徐界铭 | 男 | 电子信息 | 上海芯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杨明俊 | 男 | 电子信息 | 上海芯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杨鹏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范哲恺 | 男 | 电子信息 |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薛子豪 | 男 | 电子信息 | 苏州睿芯集成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伍宣衡 | 男 | 电子信息 | 唐智科技湖南发展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王礼桂 | 男 | 电子信息 | 唐智科技湖南发展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闵悦 | 女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信志平 | 男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江志辉 | 男 | 电子信息 | 株洲福德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刘佳豪 | 男 | 电子信息 | 株洲福德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制造业 |
郭超荣 | 男 | 电子信息 | 西南交通大学(升学) | 教育 |
张洪彬 | 男 | 电子信息 | 中南大学(升学) | 教育 |
二、轨道交通学院本科2023届毕业生留株/在轨就业逐年上升
2020年至今,我院毕业生服务地方产业,毕业生留株就业和在轨道交通产业链就职人数逐年上升,分别为2021年28人、2022年45人,2023年52人。2023届本科毕业生留株52人,占毕业人数的16.67%。
三、轨道交通学院本科2023届毕业生考研率再创新高
58名毕业生继续深造,2023届毕业生升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8.95%,报考研究生考试162人,过国家线82人,上线率50.62%,录取58人,过线录取率70.73%。分别考入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理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暨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排名不分先后)。
年份 | 总人数 | 报考数 | 上线数 | 上线率 | 升学数 | 升学率 |
2020(本科) | 106 | 26 | 17 | 65.38% | 13 | 12.26% |
2021(本科) | 247 | 69 | 33 | 47.83% | 27 | 10.93% |
2022(本科) | 260 | 112 | 42 | 37.5% | 31 | 11.92% |
2023(本科) | 306 | 162 | 82 | 50.62 | 58 | 18.95% |
2022(硕士) | 19 | 1 | 1 | 100% | 1 | 100%(报考升学率) |
2023(硕士) | 36 | 5 | 3 | 60% | 2 | 40%(报考升学率) |
2020-2023年轨道交通学院升学情况统计表
26名毕业生在机关、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工作,分别到国家税务总局桂平市税务局、重庆市林业局、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南中铁五新重工有限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航天新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长龙铁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无锡拈花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云南天星实业有限公司、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南湖支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装配式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占就业总人数的9.59%。
179名毕业生入职轨道交通产业链包括车辆制造企业,以及牵引供电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等电气设备企业,占就业总人数的66%。我院2023届毕业生中,还有8人应征入伍、2人出国留学筑波大学、谢菲尔德大学。
以就业地区视角上看,我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地首选为湖南省,共106人,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39.11%,其中104人就业于长株潭地区,占湖南省就业地区的100%。排名第二的就业地区为广东省,共73人,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26.94%,其中深圳市52人,占广东省地区就业人数的71.23%。广州市13人,占广东省地区就业人数的17.81%;长三角地区就业人数为52人,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19.19%;其余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就业,共计40人。
第四部分 努力方向
1.我院2024届毕业生人数达390人(本科342人,研究生48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我们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前布局,统筹规划,多措并举,保持学院的就业率不会大起大落。
2.就业本土化。主动对接地方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行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开放度,在加快推进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融合发展中,凝练出自身的就业特色。
3.就业指导前置。着眼学生就业知道全程化,有计划地前置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提前树立科学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4.就业工作品牌化。增加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品牌效应。联合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参赛作品展,毕业设计展,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力度,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2023年就业工作,我院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学校就业指导的有关方针、政策,围绕就业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4年,我院将正视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争取就业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