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校首页

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一、总体情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由湖南工业大学牵头组建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瞄准国家在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科研、人才、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创新能力。20157月中心正式获批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67月正式入驻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研发中心,20171月中心中期检查获评“优秀”等级。

中心挂靠轨道交通学院,中心投入超过5000万元,由湖南工业大学、中车株洲所、湖南大学、中车株洲电机等组成理事会,进行管理运行。现在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设2600平米运行场地,投入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约3000万元,已汇聚8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年服务企业能力达100余家,年培养专业人才本科生5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

二、总体目标

围绕轨道交通装备自动化领域,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学科平台建设、急需人才培养,形成一体、两翼、三向式多方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

一体共同组建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推动中心入驻中国动力谷,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两器建立深度对接校地合作体系,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的加速器;建立联建共享校企合作体系,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链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三向促进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个向度”协同发展。叠加利用学校、政府、企业人才政策,汇聚高水平科研及师资团队;联合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创建一流学科;面向产业需求共建专业,培养产业急需高层次人才。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叠加利用多方人才政策,汇聚高水平团队

一是叠加利用株洲高新区、学校、中车株洲所人才政策和时代电气英国半导体研发中心的资源优势,破解区域人才引进劣势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团队;二是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和借助株洲高新区与德国炭纤维谷、史太白等海外合作机构优势,选派优秀博士攻读博士后、跟踪最新技术发展;三是聘请以中车株洲所冯江华总工为核心的企业导师,共同推进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任教师,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联合开展高水平科研创新,创建一流学科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聚合效应,联合拓展了湖南省电传动控制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0余个科研平台,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湖南省首届科技创新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为创建“电气工程”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磁牵引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成果由中车株洲所、湖南工业大学等单位主要完成,解决了车网电气匹配、大功率牵引等多方面难题,成果应用于更高速度试验列车CIT500”;“地铁牵引系统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成果由湖南工业大学和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联合研发,间接带动关联产值近10亿元。

3面向产业需求共建专业,培养产业急需高层次人才

学校成立轨道交通学院,依托中车株洲所投产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IGBT功率器件延伸应用和车载电子与电器新兴产业,联合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推进产教科创四维融合式培养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人才支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探索性贡献。

 

四、发展规划

中心未来5年,将打造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大功能体系。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核心企业联合建设3个高水平、开放式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验室,承接重大科技任务,实现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设计,为轨道交通装备装备重点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建设4个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实验室,承担轨道交通电子产品与设备、电器装置、计算机系统等通用应用技术研发任务,全年不间断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攻关。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联合建设1个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1个省级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个产业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千亿产业集群”提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五、主要领导简介:

1、首席科学家:丁荣军(院士、博士、博士生导师)

IMG_256丁荣军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首席科学家,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轨道交通大功率电力牵引传动与列车网络控制技术杰出领军人物,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经验,是SAC/TC278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车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成就奖,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获得者。

 

2、中心主任:张昌凡(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IMG_256张昌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教学团队和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5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IEEE Tran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4 部。指导研究生获省优博和优硕论文5篇。长期从事电机高效驱动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研究。 

3、中心团队

平台名称

研究方向

PI岗位

研究骨干

其他研究人员

轨道交通电气牵引技术创新平台主任:

张昌凡

新型功率器件及应用

丁荣军A

何多昌、吴煜东、朱善华

邓亚波、翁星方、许义景、石伟

电传动系统检测与试验

张昌凡EFG

肖强晖、何静GK、李祥飞K、李进泽、凌云、王欣

雷敏、赵凯辉、于惠钧、刘建华、粟爱军、龙晓薇、晏才松

新型高功率密度电机

江有名H

周黎民、吴顺海、王辉、冯垚径

罗德荣、陈红生、杨振中、刘勇

电传动控制

刘可安H

许峻峰、成熹、陈卫兵、许加柱

张学毅、周坚、谢湘剑、何海兴

轨道交通智能信息化技术创新平台主任:冯江华

列车网络控制

冯江华B

肖伸平F刘斌、单晟、李华湘

孔玲爽K、肖家博、杨卫峰、曾红兵

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

秦斌I

龙永红F姚晓阳、彭敏放F 

陈青、龚天明、陈刚、贺正芸、舒小华

轨道交通信息融合与处理

李长云G

周志飞、周立前、满君丰K

文志强K、文鸿、韩露、易伟民、袁鑫攀

轨道交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平台主任:

黄守道

列车能量回馈

黄守道DF

张志学、欧阳红林、

李孟秋、荣飞、曾进辉、彭晓波

机车多物理场系统建模与计算

金继承

汤琼K、蒋隆敏F、刘长清

许加柱、张启明、刘雄、黄鹏程、李强

列车供电网关键高压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预警技术

汪沨C

李圣清、许利剑F、谭阳红 

熊高峰、姜艳、李华、张朝阳

注:A‐院士;B‐国家万人计划人才;C‐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D‐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E‐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F‐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计划人才;G‐湖南省学科带头人;H‐国内外知名企业总工;I‐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J‐湖南省优秀教师;K‐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 2016-2018 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